对推进预防腐败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党的十七大对反腐败斗争作出了向“注重预防”转变的重大调整,预防在反腐败斗争中的战略地位和基础性作用更加突出。如何把廉政文化建设与反腐败的制度建设和监督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腐败,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探索和实践的新课题。 一、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廉政文化是反腐倡廉不可或缺的重要“软件”,要切实加强文化反腐、教育预防问题的研究 没有文化,我们人类将无以延续。西方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说过一句话,“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也就是说一个民族要有理性思维,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要不断对自身、民族、国家、社会的问题进行探究、思考和创新。
当前腐败现象易发多发,一方面是制度的缺失,使得腐败的滋生和蔓延仍有较大的空间。另一方面就是文化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三类,一类是港台低俗文化的广泛侵蚀;另一类就是迷信和逢迎权力的官风比较盛行;还有一类就是宽容甚至羡慕腐败的民风堪忧。有一种说法:当官的不打送礼的。这种处世理念在很多人思想中都很牢固,久而久之,“礼尚往来”演变成了人身依附,在这种文化氛围中,领导干部时刻都经受着考验,不少领导干部在“温水效应”下沉沦。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廉政文化”的新命题,这是反腐倡廉富有时代性的重大课题。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应致力于超越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倡导富有现实价值的鲜活的廉洁文化意识,包括公民意识、责任意识、耻感文化等。特别是要彻底颠覆“官本位”观念,培养一种发达的市民社会意识和契约理念,建立一种平等的社会关系,包括人格平等、地位平等、机会平等、财产平等,来消除人身依附关系,尤其是避免权力依附。
加强预防腐败的思想文化建设,我们要重点关注官员的道德自律问题。一个执政党要成为社会正义的化身,关键在于执政党能否成为道德自律型政党。历史上封建王朝跳不出治乱兴衰的周期循环,原因在于统治集团延续到一定阶段,就无法避免政治道德水准的下降。今天,我们应该正视,而不应该回避党员干部中出现的道德危机。要引导党员干部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和自我保护,树立公共信仰、平民意识、风险意识和廉洁人格。近年来,我们组织的“一把手”讲廉政党课、县处级党政正职廉政培训、新任副处级干部集体廉政谈话,都贯穿了这方面的理念和内容。在今后的实践中,如何进一步提高教育的现实接受性和实际影响力,都需要我们去认真研究思考和探索创新。
二、制度是防止权力滥用的最有效工具,制度反腐已经成为新时期反腐败的必然潮流和趋势,要着力加强对制度系统性、针对性和执行力问题的研究
依靠制度反腐是理性且符合法治精神的反腐思维,因为制度本身具有尊崇的权威地位、刚性的约束效力、普遍的适用范围、深邃的人性因素。一个真正的制度化国家,制度是至高无上的,人们对制度有一种宗教般虔诚的信仰。制度失去信仰的支撑,就会成为“博弈”和“利用”的对象。与西方契约文化不同,中国传统的人情社会忽视规则意识,也因此,中国的制度化进程存在着先天不足,而且这种不足是文化层面和深层次的,也是最难改善的。反腐倡廉制度建设要着眼于制度的实用、管用、好用、可用。当前,要重点研究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研究解决制度的系统性问题。制度建设要动态满足反腐倡廉建设的内在需求,这就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从大局和系统的角度,审视和加强制度建设,织严制度网络。所谓“严”,是指缺一个不行,增一个多余,让制度之网恢恢,疏而不漏。近年来,我们针对反腐倡廉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制度建设及时跟进、及时补位,在加强党政正职监督、预防集体腐败、清理规范中介组织、规范自由裁量权等方面不断加强制度创新,大大拓宽了预防腐败的领域,取得了良好效果。制度建设是一个动态的、渐进的过程,制度创新没有终点。今年,我们要针对经济活动频繁、掌管行政执法权、自由裁量权和资金资源支配权的重点部门和行业加强预防制度建设,特别是要在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电子监察系统建设、专项资金管理等方面,推出符合实际的制度。
二是要研究解决制度建设如何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的问题。我们工作的一切出发点和根本落脚点,都在于维护群众利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当前,有些部门在“制度”、“程序”的名义下延伸行政行为的“流水线”,有些部门在行政审批过程中寻租现象多发,许多服务对象担心被打击、报复,常常是敢怒不敢言。还有一种现象,就是政府部门该管的不管,反倒把职能的“触手”延伸到一些不该管也管不好的领域,无限放宽政府或部门职能,甚至从中获利。我们在反腐倡廉实践中,要把社会普遍反映、容易刺痛人心的热点作为第一信号,着力从制度层面规范行 [1] [2] [3] 下一页
|